高温考验疫情 口罩怎么戴防疫又舒适

编者按:21日北京COVID-19新增9例肺炎确诊病例,近期报告236例。北京疫情的出现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流行病风险可能随时随地存在,预防和控制的正常化不能容忍任何松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临床中心副主任李良说,对于传染病的普遍预防,有两种措施最为有效:戴口罩和保持双手清洁。

戴口罩是减少人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李良解释说,应该保持戴口罩的习惯,直到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特别是在拥挤的地方和办公室。戴口罩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他人,从而避免疫情扩散。

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温来袭,戴口罩对高温防疫造成了很大的问题。戴口罩是闷热的,难以忍受的,而且容易长粉刺。如果你不戴口罩,你会害怕病毒。在高温天,你怎么能戴着面具看这个地方?

接触汗液后应及时更换口罩

作为外出时保护的“标准”,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面具的存在。然而,随着温度的上升和紫外线的加剧,戴口罩的闷热和由此带来的皮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沈阳市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张淼建议:“热天戴口罩不可避免会导致出汗,口罩中间层与汗水接触后防护效果会下降。应该及时更换新的面罩。”

“是否戴口罩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张淼介绍:在空开阔的地方、通风良好的地方或社交距离大的地方不能穿。如果你面对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你应该在去医院的时候穿上它们。当你不确定外出时是否应该戴上它时,你可以随身带着一个面具。此外,一些关键群体,如医生、在封闭场所工作的人、与社会有密切接触的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风险群体,应该在公共场所戴口罩。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应该主动戴口罩。

面罩上部的金属条太紧

戴口罩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口罩上层的金属条对皮肤有压力;呼出的水蒸气会增加湿度,对皮肤屏障造成损害。因此,有些人在正常情况下,当他们接触到化妆品和口罩的内部材料时,不会过敏或没有反应。然而,当湿度增加时,屏障被破坏,外来物质刺激皮肤,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张淼建议: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首先,不要把金属条压得太紧,以免碰到面部的起伏;第二,应该在鼻梁处放一块海绵或软垫;第三,应该选择更温和的化妆品。对于可能出现的小丘疹或水疱,可根据情况选择一些有疗效的药物,如弱可的松激素软膏或消炎软膏,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不得在低风险区域和通风良好的地方佩戴口罩

据专家吴尊友介绍,在低风险地区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可佩戴口罩。在空气流通不畅和密闭的地方,如飞机、地铁、公共汽车、高速列车、电梯等,要戴口罩。此外,去医院或一些公共服务窗口,如超市收银机和银行柜台时,应该戴口罩。因此,即使天气很热,也应该戴口罩。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省卫生委员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领导小组防疫控制组副组长栾荣盛说,口罩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特点佩戴:第一,必须佩戴在封闭空间内空,如地铁和火车。二是人口密集地区、医院、学校等场所需要佩戴;第三,那些需要长时间与人密切接触的人需要戴口罩。

中国已经抗击这种流行病半年了,所以是时候复习一下关于口罩的知识了。

如何正确选择掩码?

据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除各种棉口罩和海绵口罩外,主要有医用防护口罩(如N95口罩)、医用手术口罩和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可用于公民的日常保护。N95口罩具有较好的防病效果,但透气性差,呼吸阻力大,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正确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1。为了充分发挥口罩的保护功能,戴口罩时,折叠的面部应完全展开,口、鼻、颌应完全包裹。试着收紧口罩的松紧带,压缩鼻子两侧的铝片,以减少周围的泄漏,最好慢慢呼吸。

2。戴口罩前洗手。戴口罩时,避免接触口罩的内表面,以减少污染口罩的可能性。面具应该区分内外,上下。深色面朝外,浅色面朝内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有一条金属带(鼻夹),一端在上面。扔掉口罩后,你必须洗手。

3。戴上口罩后,不要用手挤压。各种口罩,包括N95口罩,只能隔离口罩表面的病毒。如果你用手挤压口罩,病毒仍有机会感染口罩,如果它被水滴浸透的话。

4。无论什么类型的口罩,防护效果都是有限的,需要定期更换,最好每2-4小时更换一次。如果使用时间过长,过滤效率会降低,呼吸阻力会增加,因为大颗粒会堵塞在面罩表面,或者超细颗粒会堵塞面罩过滤材料之间的间隙空。

使用后请妥善处理口罩

黑龙江疾控中心表示,普通市民将口罩放入“有害废弃物”桶内,没有发烧、咳嗽等症状。

有感冒、发烧、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的患者(不特别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在去医院就医时,可以将用过的口罩扔进医院黄色医疗垃圾收集专用垃圾箱进行特殊处理。(人民健康网综合沈阳日报和成都日报)

☆建议阅读

流行期间在家学习。请检查候选人的食物策略,为考试做准备!

流行病与高温叠加预防夏季流行病的六项措施

戴口罩,手卫生,手机消毒...这些个人防护措施仍需采取

夏天最受寒冷伤害的地方是哪里?健康的“热养”和安全的夏天

冰箱不是保险箱!食品安全“五点”让你在夏天安全!

人们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你孩子的“身材”达到标准了吗?

世界献血日:你对献血了解多少

坚持住!培养这种习惯以减少细菌交叉污染

当高温来袭时,如何做好健康保护工作?像这样吃!

3-6岁是预防肥胖的关键时期。你的宝宝超重了吗?

你的血管还开放吗?12题自测血管青年指数

眼部护理日:专家帮助预防近视并记住眼部护理技巧

全国护眼日: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眼底检查

临近高考的营养专家建议用“7+1”补脑

清嗓子、打鼾、便秘...你的宝宝有这些“小问题”吗?[/s2/]

发布时间:2020-06-23 10:04